你的真理,不是真理
「真理是什麼?」(約18:38)當彼拉多審問耶穌時,這句質問跨越千年,至今仍迴盪在人們心間。葛羅雪牧師從這問題出發,指出現代人普遍將個人觀點與感受等同為真理,卻忽略了真理的絕對性與恆定性。「你有你的真理,我有我的真理」這句話幾乎成為現代人心中的公理;我們不再願意談論絕對的是非與標準,只想活出自己定義的人生。然而,這樣的自由,真的自由嗎?還是只是披著包容外衣的迷惘與逃避?
不是所有「聽起來很對」的說法,都出自真理。相對主義的語言雖然迷人,卻會將人引向混亂與迷失。而真理更不是主觀感受或流行共識,乃是來自那位不改變的神。
當彼拉多向耶穌發出關於真理的質問時,諷刺的是,他卻因政治與群眾壓力,選擇妥協而放棄了真理。這樣的情境,是否也常出現在你我的選擇當中?聖經提到:「有一條路,人以為正,至終成為死亡之路。」(箴14:12)這句經文一語道破:人們的直覺並不總是可靠。文化不斷告訴我們「順從內心」、「活出自己」,但「人心比萬物都詭詐,壞到極處。」(耶17:9)當我們單靠情緒與感覺來決定方向,往往會陷入以自我為中心的困局。
在這樣的時代中,我們需要重新校正自己,回歸信仰的核心—不是跟著感覺走,也不是隨文化起舞,而是認識耶穌基督。祂說:「我就是道路、真理、生命。」(約14:6)耶穌不只講述真理,而是祂就是真理。當我們選擇跟隨這位本身就是真理的主,並不代表我們將過著容易的生活,可能反而要在眾聲喧嘩中勇敢地持守。但真正的自由,正是從認識真理開始。「你們必曉得真理,真理必叫你們得以自由。」(約8:32) 若我們總是尋求讓自己感覺良好的話語,那麼最終會將人生建立在一座沙丘之上,而當我們願意讓神的話語成為人生的磐石,即使風雨來襲,也不會搖動。願我們不被似是而非的語言牽引,乃是深深扎根真理,選擇為真理而活。
愛人如己的真義
在這個呼喊「你要先愛自己」的世代,人人都被鼓勵要以自我為中心、設界限、找平衡。但這看似溫柔有理的話語,是否真與聖經的價值一致?葛羅雪牧師點出:「愛自己」並不是耶穌的誡命,而是一種「本來就存在」的人性傾向。
聖經從未吩咐我們要多愛自己,因為那本就是我們與生俱來的本能。我們會為自己安排最舒服的生活、拍合照時先看自己、甚至在超市只剩一瓶牛奶時,為了「勝利帶回家」而犧牲禮讓。這些反應,不是因為我們不愛自己,而是因為我們太愛自己了。
耶穌告訴我們兩條誡命:「愛主你的神」、「愛人如己」。這裡的「如己」,不是命令我們去學著愛自己,而是認定「你早已這麼做」,若不刻意捨己,我們便會自然地將自己放在首位。這也正是一個值得挑戰的所在:你在哪些事上,把自己擺在愛神、愛人之前?
若是將「愛自己」作為人生根基,會讓人愈發焦慮、自我中心,甚至信仰也變得「似是而非」;我們若說自己愛神,卻在求神為我們服務;我們說願意順服神,卻始終不願打破自己的計畫與步調。
耶穌說:「若有人要跟從我,就當捨己,背起他的十字架來跟從我。」(太16:24)這不是形容一種溫和的自律生活,而是極其具體、震撼人心的邀請—如同猶太人親眼看過的十字架刑罰,代表徹底的死、徹底的交出主權。耶穌沒有叫我們寵愛自己,而是要我們「與祂同釘十字架」,讓老我死去,好讓基督在我們裡面活著。
在這樣的世代中,我們更需要持守那真正不變的誡命:捨己的愛。若我們真想照顧自己,就該以「愛神、愛人」為根本的動機,而不是以自我為中心的享樂主義。聖靈願意幫助我們看見:什麼時候我們愛自己勝過神?又在哪些事上,祂正在邀請我們改變?
當我們學習將自己獻上,成為活祭,才能從自我中得自由,進入真正的喜樂與平安。
快樂的陷阱
在高舉「快樂至上」的世代,許多看似合理的話語,逐漸滲入我們的信仰思維:你值得快樂、只要開心就好、神的最高旨意是讓你快樂等等觀念,聽起來都對,卻不全然是真理。這種訊息就是「快樂福音」的陷阱。它讓人誤以為:只要自己快樂,就是神的心意;而凡使我不快樂的,就是錯的。
但這樣的信仰邏輯,一旦遭遇現實撞擊—婚姻困境、事業不順、身體疾病、信仰低潮—人們便容易懷疑神的良善,甚至遠離神。
然而,聖經從未說:「你要快樂,因為我是快樂的神」,而是明確宣告:「你們要聖潔,因為我是聖潔的。」(彼前1:16)神確實是慈愛的父,祂喜悅看見我們快樂,但祂對我們的旨意,遠超過短暫的情緒愉悅,而是願我們活出聖潔、進入更深的喜樂。
當我們把快樂當作生活的最高目標,就容易用「快樂」來合理化我們的選擇和罪。戀愛中人或許會說:「神知道我有性慾,雖然還沒結婚,但我們相愛,應該沒關係吧?」婚姻裡的人可能會說:「我真的不快樂,我需要另外開始。」在娛樂消遣上,我們也可能放寬原則,只因「這讓我開心」。但神不要我們犧牲聖潔,來交換短暫的快感。
神希望你快樂,但不希望你賠上聖潔。聖潔的意思是「分別為聖」,不隨波逐流、不以世界為準則,而是心意更新而變化,察驗何為神的善良、純全、可喜悅的旨意。當我們渴慕神、以祂為樂,所經歷的喜樂,才不會被世俗的浮動所奪去。
大衛王的故事就是一個深刻的提醒。他擁有地上的一切:權力、名聲、財富、愛慕者,但當他放縱情慾,做出背離神心意的事時,快樂成了短暫的幻影,聖潔被犧牲,他與神的關係也破裂。直到他真心悔改的那天,呼求神「為我造清潔的心,使我裡面重新有正直的靈」(詩篇51:10),才能重新回到真正的喜樂裡:「祢必將生命的道路指示我,在祢面前有滿足的喜樂,在祢右手中有永遠的福樂。」(詩16:11)
今天,我們每個人都需要誠實面對:在生命中的哪些領域,我正在追求快樂超過追求聖潔?在關係中、在慾望中、在娛樂、工作、抉擇裡,我是否把「讓我快樂」當作選擇的最高準則?
真正的快樂不是脫離上帝的律例、奔向放縱的自由,而是在聖潔中活出與祂合一的生命。那是一種即使在痛苦中仍能堅持、在黑夜中仍有盼望的喜樂。因為那喜樂不是來自人事物,而是來自神自己。
讓我們不再被「快樂福音」的糖衣所迷惑,勇敢選擇一條不那麼舒服、卻通往聖潔與真實喜樂的道路。願你我的人生,不只是快樂一時,而是聖潔一生,擁有神的喜樂到永遠。
我們不夠,祂足夠
「你很棒」、「你是最好的」、「你夠好、夠強」—這些話在現今文化中隨處可見,無論是社群媒體、勵志演講,還是行銷文案,都努力使人接受:「只要肯相信自己,就能克服一切。」然而這樣的訊息,看似溫暖,卻是極具危險性的「假福音」。
葛羅雪牧師一針見血的道出:「你會覺得自己不夠,是因為你真的不夠。從神學角度來看,沒有基督,我們連邊都沾不上。」這句話不是要打擊人心,反而揭示了救恩的本質—不是靠我們的努力,而是因基督的恩典。
保羅提醒我們:「你們要謹慎,恐怕有人用他的理學和虛空的妄言,不照著基督,乃照人間的遺傳和世上的小學,就把你們擄去。」(西2:8)這些話語聽起來像真理,卻讓人更倚靠自己,最終遠離神。
當人相信自己就是力量的源頭,就不會尋求那真正有能力的主;當人過度追求自我肯定,卻忽略與基督的連結,便落入兩種極端:一是羞愧與自責,覺得自己永遠不夠好;二是驕傲自恃,認為不需要神的幫助。
但福音的真理是:「我們雖不夠,基督卻足夠。」以弗所書提到:「然而,神既有豐富的憐憫,因祂愛我們的大愛,當我們死在過犯中的時候,便叫我們與基督一同活過來。……祂又叫我們與基督耶穌一同復活,一同坐在天上」(弗2:4-6)我們的不足,是基督能力彰顯的起點;我們的軟弱,正是祂恩典覆蓋的所在。
克雷牧師以自己過往的生命為例:沉迷酒精、行為放蕩、自覺無力改變,但就在絕望之處,他呼求主名,經歷了真實的改變與重生。他說:「你天生就不夠,但你不需要足夠,因為基督已為你做成了。」
或許你正承受生活壓力,心裡覺得自己不夠好、不夠努力、不夠屬靈。請記得這句應許:「祂的能力是在人的軟弱上顯得完全。」(林後12:9)你不需假裝堅強,只需要轉向耶穌,呼求祂的名;正如詩篇所說:「凡求告耶和華的,耶和華便與他們相近。」(詩145:18)
願我們的信心,不是建立在自我激勵上,而是建立在基督的恩典上。不是因為「我可以」,而是因為「祂可以」。不是我足夠,而是基督在我裡面,成為我的盼望與力量。
每周四 22:00
和克雷牧師一起開啟生命導航
7/03 你的真理不是真理
7/10 愛人如己的真義
7/17 我們不夠 祂足夠
7/24 快樂的陷阱
7/31 巴比倫的大染缸