電影描述1734年聖誕前夕,巴哈創作《聖誕神劇》的故事。在那個寒冷的12月,這位大師面臨著人生中最大的挑戰:既要完成這部將影響後世三百年的不朽作品,又要處理家庭內部的重重矛盾。
當萊比錫市議會禁止他演出這部「歌劇式」的聖誕神劇時,巴哈被迫在藝術理想與現實壓力之間做出抉擇,他最終如何找到出路?
一個關於理解與和好的故事
電影巧妙地以十歲的戈弗里為敘事視角,透過巴哈小兒子純真的眼睛,看見這個音樂家庭的真實面貌。當哥哥們從外地歸來,家庭團聚既充滿喜悅,也暗藏著長久未解的心結。
父親對長子的偏愛、三子對認同的渴望、繼母在家庭中的協調角色,以及孩子們對和諧的渴望⋯⋯這些普世的家庭情感,在巴洛克時代背景下顯得格外動人。當小戈弗里因無法承受家庭壓力而離家出走時,所有人才意識到,真正的和諧來自於彼此的理解與包容。
本片不僅是對音樂史的致敬,更是對家庭價值的深刻反思。提醒我們,無論時代如何變遷,家人之間的愛與理解,永遠是最珍貴的禮物。
巴哈音樂家族
在西方音樂史中,巴哈家族是當之無愧的音樂世家,家族內擁有超過七十位音樂家;為首的是約翰・瑟巴斯汀・巴哈(J. S. Bach),他在家族中最廣為人知,被譽為《西方音樂之父》。巴哈一生中結過兩次婚,有二十個孩子,其中有十個不幸夭折,有四個孩子成為作曲家,在本片中多有著墨的分別是長子費德曼(W.F.Bach),及三子埃曼紐(C.P.E.Bach),即柏林巴哈。
巴哈一生共創作了一千多首樂曲,然而他不曾刻意保存作品,甚至幾乎不曾出版,所幸第二任妻子安娜將巴哈的作品悉心謄寫,方能留存至今。本片除了嘗試還原呈現這些生活軌跡之外,特邀萊比錫多瑪斯兒童合唱團演出,且由知名柏林大鍵琴家Elina Albach和她的古樂團負責配樂。試想,古樂團身著古裝重現螢幕,古典樂迷怎能錯過?
電影時空背景
1723年,38歲的巴哈捨棄了柯藤宮廷樂長的職位和親王的厚待,來到萊比錫聖多馬教堂任教,並在此度過了他人生中最後的27年。聖多馬教堂唱詩班指揮一職,相當於萊比錫全城大小教堂的音樂總監,巴哈在此時期完成了他一生中最重要的聖樂作品,包含《馬太受難曲》、《約翰受難曲》、《b小調彌撒》,以及《聖誕神劇》。
《聖誕神劇》(Christmas Oratorium)(BWV 248)堪稱巴哈最負盛名也最龐大的神劇作品,由六首清唱劇串成,展現耶穌誕生的故事結構,供聖誕節至主顯節期間共六周演出。在這些作品的原譜上,巴哈手稿總是以J.J. (Jesu Juva 耶穌幫助我)開頭,而結尾總是寫上S.D.G.(Soli Deo Gloria榮耀唯獨歸主)。
巴哈的音樂表達的是對神的信仰,及世界和諧存在的意義;他認為萬有都是神所恩賜,包括音樂,因此音樂是與神對話的天梯,音樂的意義就在於對神的讚美和感恩。
電影賦予的想像空間,填補了歷史空白,帶著我們穿越時空,回到那個年代,深入體驗巴哈的家庭生活和工作,一起來感受音樂大師巴哈那顆熱切的心!
頻道播出時間
7月26日(六)15:00、22:30
7月27日(日)15:00