對楊子江牧師而言,要談論他今日的所有,必須從父母的生命故事開始說起,而這一切也正是上帝在六龜創見恩典傳奇的開始。
那年,操著一口山東腔的流亡學生楊煦,輾轉來臺後在臺中師範學校教導原住民學生讀書,也信主受洗,他個性溫和深受學生愛戴,就有學生介紹泰雅族少女林鳳英為對象,雖然一個說山東國語、一個說泰雅族語,語言完全不通,溝通靠比手畫腳,婚後卻恩愛異常。
因著過去躲戰爭空襲時留下的心裡陰影,爸爸楊煦特別怕光,「小時候我們拿手電筒往空中照射,特別在霧氣中有道光柱覺得好玩,但平日很少生氣的爸爸總會因不安而責罵我們。」楊子江提到,但有一天爸爸在宿舍陽台看到大光,像是強力探照燈所射出的閃光,他不但不害怕,反而感到喜樂,心中明白那是來自上帝的呼召。
蒙主呼召
於是楊煦辭去教職,帶著妻子北上就讀浸信會神學院,畢業後體貼妻子的語言能力,想要去有原住民的地方拓荒,最後遠赴高雄六龜山區,去後才知六龜有布農、排灣、魯凱和鄒族,妻子林鳳英的泰雅語雖找不到對口,但她能用日語與在地蓍老溝通,反成傳福音極大的幫助。
民國45年,美濃初中來六龜辦分校,想找一位合格老師,找上了楊煦牧師,被楊煦婉拒,校長不死心一再勸說,楊煦就北上徵詢指導過他的周聯華牧師意見,周牧師問:「你到六龜多久啦!」楊煦說:「一年!」又問:「你現在有幾個會眾呀!」楊煦說:「三個,但他們還聽不懂我的話(山東話),很辛苦。」周牧師笑說:「聽不懂你說話還有三個會眾,你帶職服事應該對教會有幫助,只是你從此就沒有假日了!」
帶職服事
在那時,老師的地位崇高,洋教牧師反而較無人搭理,楊煦開始帶職服事,村民們發現牧師是老好人,任何急難救助、夫妻吵架、受傷送醫都來叩門,收養的孤兒也激增到24人,1964年,教堂內收容安置了24個失怙孩童,空間漸感擁擠,只得搬遷至育幼院現址來繼續牧養。
楊煦凡事都「好!好!好!」的性情,靠著老師和牧師雙薪勤儉度日,但美國差會支應十年薪水期滿,面對食指浩繁,馬上捉襟見肘,好在楊煦在老家山東曲阜曾向孔府廚役學作滿漢全席,即使市場的菜根散葉,都能炒出多變口味,碎爛魚肉也能料理成美味糖醋魚,大家吃得精光還健康長大。而一歲就來到六龜的楊子江,也從十歲起接班掌廚,開始承繼父親的好本事。
禱告神蹟
老好人收養的孤兒多到一百餘人,米缸見底、無米可炊的景況常發生,但也常見證了上帝的奇妙供應。有一日例常禱告,就聽到橋那頭有喊聲,有人送來十袋(六百公斤)白米,一年後才得知是一位阿嬤去廟裡求男孫,許願若能生男,就送十袋米給育幼院,而這米送來的正是時候。
因此,楊子江從小也和父母學會了在凡事上單單信靠主,出了事,可以隨時和上帝打電話(禱告)。育幼院裡有一次被人偷了衣服,楊媽媽表面不動聲色,楊子江卻在半夜隱約聽見她在樓上哭著跟神「打電話」:「主呀!孩子衣服都被偷了,該怎麼辦……。」楊子江還記得那晚,他靜靜走近媽媽,也跪在一旁跟著禱告。結果隔天偷兒就把衣服送回來,他說自己的孩子穿上育幼院的衣服後就昏倒了,讓他知道不可以任意拿這裡的東西。 楊子江提到父母親在事奉上是最佳拍擋,母親每次從家門前抱進棄嬰,第一件事就是禱告,祈求上帝讓嬰孩健康和賜給他們智慧、平安長大。父親則是對外的代表,他常說:「交朋友,養小孩,傳福音」,這也是父親創辦六龜山地育幼院的理念和人生的最佳寫照。
真愛閃婚
楊家的孩子們輪流在山上幫忙父母打理育幼院,楊子江也曾到臺北念書和工作,退伍後,也曾赴美加入佈道團與就讀神學院,1989年他因為身體因素回臺灣動手術,看到了父母在育幼院的辛勞,讓他很不忍心,禱告後,他決定留在這個他從小長大的家園,和父母一起照顧更多有需要的孩子們。
九二一大地震時,楊子江的大哥和育幼院同工開貨卡車義捐帳棚,遇到橋斷路塌,巧遇愛主的女志工朱世珍,後來世珍也會利用假日開車去育幼院幫忙,因此與楊子江結識。幾年後,經過楊大嫂敲邊鼓,知道雙方意願後,當晚就決定結婚,楊子江因為曾籌辦過也在育幼院長大的口足畫家楊恩典的婚禮,完全照抄,訂同一間飯店,邀同一位牧師證婚。他坦言:「結婚後,我們才開始談戀愛。」但因著同樣愛主,磨合也輕減不少。
美聲合唱
接手六龜育幼院後,大家口中的「二哥」楊子江,也成為院童們的大家長,因應政府政策,他也必須勞心勞力去調整育幼院的管理;但心中仍然不忘的是要延續父母愛孩子的心志。後來常常關心院童的寇順舉牧師,以曾學習過的義大利美聲法,來指導院童成立「臺灣原住兒合唱團」,讓孩子們的天籟之音得以讓更多人聽見。某日寇牧師正教唱〈那雙看不見的手〉時,曾語重心長地請孩子們要去思想歌詞意涵,更多明白上帝對他們的愛。結果那晚詩班在桃源鄉演唱這首歌時,孩子全都在歌聲中落淚,此後國內外巡演中,這首歌也成為感動人心的壓軸曲。
團聚感恩
在育幼院長大離開的院童,過去每年都會回來為楊煦牧師夫婦慶生,而二老於2013年五月相繼過世後,每年仍有好幾百人會回來歡渡院慶,聊著過往種種,也談到上帝在六龜育幼院逾六十載的傳奇。
楊子江於2020年成立「煦英社會福利基金會」,擴大照顧脆弱家庭兒童,從六龜延展到旗山區九個鄉鎮,並在六龜辦理褓姆班、月嫂班及家事服務班等,提升當地就業率,讓更多媽媽能外出工作,一舉兩得。
「若非有神,六龜育幼院恐無法走到今天」,楊子江常常喜歡分享母親生前最喜歡的經文:「你們要先求祂的國和祂的義,這些東西都要加給你們了。」(太6:33)他提到,經文裡用「加」這字,是很有能力的、更是超過人所求所想的,而多年來,最讓他感到欣慰的是,一些曾經的院童現在也成為基金會的同工,一起來照顧社會上有需要的孩子,也有許多院童長大後仍會找教會繼續認識神;彷彿上帝那雙看不見的手,所創立出不朽的六龜傳奇,至今仍然在繼續。
隨時線上收看GOODTV+ 《真情部落格》
周一至周四、周日21:05(首播)
周一至周五09:05、13:05(重播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