紙本月刊訂閱 網路書店 客服中心
GOOD TV Logo
好消息月刊 | 傳播信心、希望與真愛的好消息

倫敦一家人

風雨四十年,一段愛情,無數杯茶……

倫敦一家人

《倫敦一家人》改編自英國繪本作家雷蒙.布里格斯的同名獲獎作品,是一部情感真摯的手繪動畫長片。電影內容講述雷蒙的父母艾瑟爾(Ethel)和歐內斯特(Ernest)的真實故事,這對普通的倫敦夫婦,生活在一個社會劇變的時期。 

變動中活出美好 

本片溫馨、幽默,笑中帶淚,女傭艾瑟爾與送牛奶工歐內斯特兩人從1928年相識後結為連理,到1934年兒子雷蒙出生,再到1971年夫婦倆相繼離世。這段跨越四十年的婚姻,歷經時代洪流的衝擊,但兩人在風雨中堅定攜手前行,盡心維繫一個平實卻美好的家。

 

這對平凡夫妻的經歷,深刻映照出廿世紀的英國歷史變遷和社會風貌。從社會階級分明的1920年代,到1969年人類登陸月球,本片透過艾瑟爾與歐內斯特的視角,生動呈現了廿世紀最具代表性的歷史時刻——經濟大蕭條的黑暗時期、二次世界大戰的醞釀與爆發、戰時歲月的艱辛、勝利日的狂喜,以及戰後撙節至1960年代文化啟蒙,進而一個嶄新世代的出現。雖面對重重困難與劇烈變遷,夫婦倆仍在愛裡互相扶持,守護著家庭,在風雨中攜手前行,感人至深,也讓人一窺當時社會小人物的生活面貌。

平凡因堅貞而偉大

片中兩位主角,分別由奧斯卡金像獎得主吉姆.布洛班特與金球獎得主布蘭達.布蕾辛擔綱配音。兩人精彩的演繹使角色更加立體鮮活,不僅讓觀眾看到故事中夫妻倆的真摯情感,也更身歷其境地感受到時代的脈動。 

 

在回顧歷史的同時,也激發你我對眼前生活的省思。本片是一個關於愛的故事,也是對平凡小民的溫情致敬。細膩的手繪風格,帶領我們看見倫敦這家人如何在亂世中找尋自己的方向與希望。且讓我們一同走進艾瑟爾與歐內斯特的世界,感受一段不朽的愛的詩篇。

 

播出日期:

3/29(六)15:00、22:30  

3/30(日)15:00


另眼看電影

愛,原來這麼簡單

寫在《倫敦一家人》之後

撰文/陳志偉博士(GOOD TV好家庭事奉中心主任)


家,對人而言,到底有著何種意義?

「家」的意義 心中所企 

英文的表達中對「家」有不同層次的解讀。“House”指的是人類居住的硬體(房子)。“Home”則是指「居所」,是個人生活、居住的地方,尤其是跟家庭成員一起,歸屬上認定為居住的中心。“Family”則是更多交織著血緣或姻親的關係,強調心理、情感、實質關係的連結。

 

在《倫敦一家人》中,艾瑟爾和歐內斯特建立的「家」,正是在陳述不同層次的House、Home及Family。二戰時期,那個被戰火蹂躪、人們欲求中連一個“House”都不可得的年代裡,只要有個安身立命,到了晚上可以一同用餐、休息、傾訴的地方,就算沒有家具、沒有圍欄,甚至被戰火摧毀成殘屋破瓦,那樣的所在還算是個“Home”,甚至只要放下自我、存心付出、互相擔待,儘管彼此之間期待不同,只要願意珍惜,看重家人勝於一切,“Family”的意義自然就在平淡之間建立起來。 

難解習題 有愛無礙

而現代人經常有了華廈、豪宅,卻少了「父親的心轉向兒女、兒女的心轉向父親」(瑪4:6)的屬靈意涵。大人要求孩子照著父母舖好的路走,孩子則希望除了提供資源,上一代也能容許他們走自己的路。也因著所謂「成功」的定義不同,兩代的落差,就多了各自認為的凸顯,卻少了無條件的付出與寬容。於是乎一樣是「家」,或許現代的“House”更氣派、更享受、更美化、更滿足,但如果不能成為讓人想要有歸屬感的“Home”,更何來有關係連結的“Family”?

 

艾瑟爾和歐內斯特所建立的《倫敦一家人》,看起來平淡無奇,甚至其日常看來像在寫流水帳,但一環扣一環的情節中,想的都是放下自己,為家人多付出一點。簡單的藍領工作是為了愛,沒有人會嫌棄;把孩子從鄉下接回來是為了愛,不會擔心就此分別;照對方愛的語言經營關係是為了愛,不會強調彼此個性不合;容許孩子不照自己的期待是為了愛,不再只是擔心「做那行會吃不飽」。

 

愛,就是這麼簡單。甚至越在平淡中,越不去強調外在的顏值、分數、財富、職位、頭銜,那樣的愛才真實而可貴,讓人更願意與對方共渡一生。

合作夥伴
合作夥伴