根據2024年臺灣教會教勢報告,全臺約有4,834間堂會,信主比例已超過總人口的6%,回應上帝對臺灣的揀選,臺灣眾教會也開始合一同行,啟動普世宣教的機制,祝福列國。
外籍宣教士傳愛 為福音奉獻犧牲
近年來,許多為臺灣福音打拚一生的外籍宣教士,有些已屆齡退休或安息主懷,他們以身作則,持守福音崗位,成了傳揚上帝之愛的榜樣。已被主接走的夏義正牧師,是德國宣教士,也是數學家,一生都在服事外籍移工,曾與妻子夏伊麗宣教士在泰國偏遠山區服事18年,直到25年前才離開泰國,來到臺灣繼續服事在臺的泰國移工,並與吳清華傳道合作,開拓15間泰友教會。二十多年來,除了服事泰籍移工,他們也進到收容所、監獄,關懷來自三十多國外籍移工。前年夏義正牧師被主接走後,說得一口流利泰語的夏伊麗宣教士,續留臺灣服事,平日在新竹湖口工業區、工地、泰國商店及餐廳找尋移工的蹤影,發福音單張,邀請移工到教會聚會。夏伊麗宣教士常開福音車到宿舍陪伴和關懷,為移工們禱告。
本身是泰國人的唐美麗傳道,就是由夏義正、夏伊麗夫婦陪伴信主,進而成為泰友教會傳道人。唐傳道說:「工廠下午5點下班,夏師母開車載我們去聚會,晚上10點才回到宿舍,她是我的屬靈媽媽。」夏伊麗宣教士於今年6月底,因屆齡七十歲決定退休返鄉,但她在臺灣宣教所留下的佳美腳蹤卻仍然留存。
超越國界的愛 臺灣教會全力以赴
回應宣教士在臺灣宣教的努力,臺灣教會開始差派跨文化宣教士。根據中華基督教聯合差傳事工促進會(簡稱聯合差傳)2017年跨文化宣教報告,過去年間,臺灣教會共差派約六百位跨文化宣教士,且集中於東南亞及華人地區服事。從數據顯示,特別是未得之民地區的跨文化宣教,仍需要很大的努力空間。
其中,73歲的陳玉昆牧師,雖然沒有教會、差會資源支持,憑藉上帝宣教呼召的感動,在沒水、沒電的非洲南部納米比亞宣教25年,還在貧民區設立教會,為百姓募糧、為兒童醫療與教育奔走。年輕時,曾在恆春基督教醫院服事,跟著芬蘭宣教士到家庭探訪、佈道、傳福音,還在屏東車城牧會15年,由於看見海外宣教的需要,飛往歐洲宣教,最後落腳非洲,他說:「因為非洲沒有人要去,最大的恐懼,不是害怕野生動物襲擊,而是非洲的飢荒。」
對於陳玉昆的非洲宣教行動,陳玉昆的妻子Elsie Chen說:「我很佩服丈夫對於關懷非洲貧苦弱勢孩童的堅持與毅力,不是人人都願意去非洲,奉獻自己所有,給納米比亞這樣貧窮的國家。」為此,陳玉昆年年回到臺灣,為非洲同胞的需要奔走,常常站在熱鬧街頭發福音單張,陳玉昆說:「我已把自己獻給上帝,獻給非洲,即便死後葬在非洲,也一點不後悔。」
以教會為本宣教 普通人也可做宣教士 
19年前,阿佤、Linda夫婦回應跨文化宣教的呼召,接受臺灣宣教網絡(CCMN Taiwan)培訓半年後,由五股禮拜堂差派到柬埔寨宣教,是五股禮拜堂所差派的第一位宣教士。CCMN是國際宣教平台,推動以教會為本的宣教策略,幫助中小型教會也可以差派宣教士,只要有滿腔愛靈魂傳福音的熱情,普通人也可以當宣教士!
臺灣宣教網絡召集人王天佑牧師表示:「以教會為本的好處,是所有宣教士都是由教會來訓練、差派、牧養和供應,以阿佤夫婦為例,不只牧者常去訪視關心,所有弟兄姊妹也一起投入關心,除了差派短宣隊去支持他們,只要阿佤夫婦有需要,教會就會大力支持。」對於以教會為本的宣教,阿佤說:「有教會牧者及弟兄姊妹的陪伴,在宣教的路上不孤單,即便回臺述職,教會人事已非,弟兄姊妹依舊記得我是教會差派出去的宣教士,很親切。」
阿佤、Linda夫婦在柬埔寨克服當地惡劣環境,歷經疾病、斷指意外及新冠肺炎(COVID-19)疫情,在CCMN及教會支持下,在柬埔寨建立椰子殼藝品工廠,做手工藝品自給自足,並培訓七位當地同工,站穩宣教工場腳步,透過事奉學校培訓同工,向柬埔寨人傳福音。
跨入臺灣福音401年 以愛前行宣教路
今年是福音進入臺灣401年,跨文化宣教行動蓄勢待發,不只有跨宗派的華宣盟耶和華萬軍團隊、臺灣宣教網絡等宣教平台,中華民國基督教協會也與韓國保羅宣教會合作成立萬民宣教院,推動CUP100宣教計畫,召募、培訓宣教士,計劃於未來三十年差派百位華人宣教士。
浸信會單一宗派也成立華宇差會,召募為主當兵二年的弟兄姊妹,進入國外宣教工場服事,培育成華人宣教士。如同推動跨文化宣教不遺餘力的中華福音神學院戴繼宗院長的禱告:「但願宣教的上帝,呼召更多年輕人為主所用,奉差遣做差傳的工作。」相信在接下來的日子裡,華人教會將更有份於普世宣教的大使命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