華人也常說到:「百善孝為先」,說明各種美德中最重要的是「孝」。雖然我們都知道孝順的重要,但要做到凡事都讓父母開心,真不是件容易的事!
《家庭八點檔 轉轉發現愛》這次邀請的來賓:藝人周丹薇、購物台主持人林姿佑、資深媒體人狄志為、作家溫小平,以及親職教育專家劉容襄老師,聽聽他們談自己與父母的互動關係,及我們應當如何實踐「孝順」父母的本分!
要「孝」又要「順」,真的好難?!
聖經中提到「要孝敬父母,使你得福,在世長壽。這是第一條帶應許的誡命。」(弗6:2)「孝敬」在英文會用honor(尊榮)來呈現,也就是在眾人面前要尊榮父母的意思。
《轉轉發現愛》製作單位觀察到,現代人對於孝順父母在以下現象中有一些不同的疑慮:
1. 嘴甜才叫孝順,默默付出就不是真孝?
2. 買房給父母 vs. 常回家吃飯,哪個比較孝順?
3. 當父母說:「我白養你了」是期待被關心,還是情緒勒索?
4. 爸媽老了,是否該讓他們住安養院?
5. 兄弟姊妹該分擔照顧父母,還是讓最孝順的那個全包?
6. 一定要聽話才算孝順,還是可以選擇拒絕?
7. 長照會影響婚姻家庭,要先照顧父母還是先顧好自己的家庭?
現場來賓根據這些現象,也紛紛提出他們的經驗與看法。林姿佑說自己會盡量做到「孝」,卻很難事事都「順」,尤其當媽媽說出「我白養妳」、「妳不孝」的情緒話時,她會先反省自己是否做了什麼讓媽媽不舒服的事,而非馬上爭辯。周丹薇說自己年輕時很難「順」父母的意,直到父親過世,加上許多人生歷練後,如今已學會調整情緒,為了讓媽媽開心而盡量「順從」。狄志為則提到成家後因為沒和媽媽住,開始學習更孝順,讓嘴巴甜一點,常在金錢上主動付出,也常會帶媽媽出遊。
建立愛與尊重的界線
大多數的子女其實都知道要孝順父母,但在現實生活中,孩子身處多方壓力的三明治世代,除了要照顧父母,還得兼負經濟、養兒育女及照顧家庭的責任,要面面俱到確實不容易!溫小平就曾在媽媽因盲腸炎開刀時,也恰巧要幫剛生小孩的媳婦煮月子餐、照顧早產兒,同時還有工作等多方壓力,讓她感到身心疲累,只好找來看護協助照顧母親,沒想到媽媽卻因此生氣。事後,她主動向媽媽坦承自己的難處與壓力,並學習同理媽媽的需求,才順利解開彼此的誤解與不快。
當子女誠心與父母溝通,讓爸媽也有機會說出自己的感受,在彼此聆聽、彼此同理的互動下,相信就能持續建立愛與尊重的良性關係,在這樣的關係中,雙方都能成為彼此生活裡很棒的支持者。
給父母和子女的一些建議
◆ 親職教育專家 劉容襄老師
「孝順」是每個人一生都要面對的課題,我們可從生命不同階段來看所要學習的任務:
教導期:孩提時期主要是被照顧的階段,需要被教導從小事上順從父母,好讓生活能進入常規。
練習期:進入青少年階段,則需要練習如何對父母表達關心。
考驗期:就業或成家後需要思考該如何建立自己的家庭,同時兼顧父母的照護需求。
當父母年紀愈大,心裡有話卻不容易說出來時,子女需要花點心思,主動了解父母,在彼此建立愛與尊重的互信關係後,相信「孝順」就不再是權威的命令或情緒勒索。
從家庭的價值來看「孝順」,子女要謹記三個「不」:
1.照顧父母的界線拿捏得宜,不要承受自己無法承擔的部分。
2.接受並面對自己沒有做到的部分,不被心中的謊言或父母的責備所控告。
3.承認自己的有限,上帝絕對比我們更愛父母,要幫助他們認識神,與神連線,
不要站在上帝和父母中間。
◆ 主持人 高怡平
「孝順」確實在每個家庭的互動上非常重要,不同的世代在面對孝順的議題時,也會有不同的想法,相信當子女用心盡力去做,父母也都能感受到孝心。在思考如何孝順時,更別忘了彼此間的愛與尊重。如同坐飛機時遇到危急狀況,我們也都需要先幫自己戴上氧氣罩,才能顧好身邊人的需要;子女先照護好自己身心靈的健康,才有照顧父母的能力。
頻道播出時間
周一~周四20:00(首播)
周一~周四10:00、23:00(重播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