AI(人工智慧)幾乎已經滲入我們的日常,從寫報告、規劃行程、到社群影音製作,幾乎都可以解決。本集《機智青年生活》主持人洪英正、錢玉芬老師邀請兩位青年與商業發展研究院主任簡陳中博士,一起來拆解「AI」這個世代議題。
AI到底是什麼?
節目一開始,主持人洪英正老師丟出了大哉問:「AI對你來說是什麼?」專家簡陳中博士一開始就提醒:「AI是很強大的小助手,但還不完美。很多人用久了容易迷戀,忘記它背後仍有風險。」辛薇對此十分同意,她發現自己在使用AI時,常會獲得討好或期待她更倚賴它的回應,驚覺之際,她也開始省思自己使用時的心態。
想要AI提供更好的幫助,往往也需要給它更全盤的自我資訊;因此AI幫助大家做了許多過去做不到的事,卻又有隱私權被曝光的疑慮⋯⋯這些不同角度,正好點出了AI在我們生活中的矛盾:雖然很便利,卻也帶來依賴與隱憂。
青年的AI使用日常
AI能為我們做什麼?節目列出了五大類:「學習與工作」、「日常生活」、「娛樂創作」、「健康管理」和「商業應用」。兩位青年也開始現身說法:
• 品瑄的「AI醫療助理」
她分享自己利用AI建立自動化系統,幫助病患記錄每星期身體狀況,並自動生成報告給醫師。動機是來自陪伴家人就診時的體驗:「醫生診間問診只有幾分鐘,要在短時間說清楚一整個月的變化真的很難。如果能有AI報告,就省下很多溝通落差。」
• 辛薇的「AI英文小老師」
工作中需要寫英文email,她會先自己寫,再請AI幫忙修文法。「這樣可以讓自己不會完全依賴AI,還能練習思考,讓內容更好。」
• 日常娛樂的影響
從社群貼文到繪圖,大家都體驗過AI的酷炫,但若是它讓我們愈來愈習慣「快捷答案」,而忘記了在探索中的學習,這是十分可惜的事。
三大爭議:可靠、工作、腦袋
節目裡提出了三個核心爭議,每一題都值得大家深思。
1. AI讓資訊更可靠,還是更危險?
AI能幫忙整理龐大資料,快速提供資訊;但若不做判斷,直接「複製貼上」,則是十分危險。簡博士提醒,和資訊產品建立信任往往會帶來很大的風險;常聽見有人過度信任導航卻走進死路的事件,AI可能答得很快,但驗證還是不可少的。
2. AI會奪走工作,還是創造工作?
當世界有新產品出現時,這個議題就會被廣泛討論,然而AI確實會取代重複性和低附加價值的工作,同時也會開啟新職缺,例如AI訓練師、提示工程師、AI倫理顧問。關鍵在於你是否願意讓自己的技能升級。
3. AI讓人更聰明,還是更懶惰?
有同學直言:「更懶惰吧!因為很多原本需要自己找的資料,AI都幫忙找了。」也耽心AI會讓知識造成貧富差距,使強者愈強、弱者愈弱。然而不可否認的,透過善用AI可以讓人有更多時間從事創作性的產出,但我們絕對不能忘記上帝所賜予的思考、驗證等能力,才不致因AI而退化。
AI之外:不要忘了上帝給予人的能力
最後,簡博士提出經典的倫理學思想實驗「電車難題」:一輛在鐵軌上行駛的失控列車,如果擁有改變列車軌道操縱杆的權利,往往會陷入要救老人或是另一條軌道上三歲小孩的兩難抉擇。假設有一天,讓AI來面對時,會不會因為演算法或金錢利益,而做出冷冰冰的選擇?
在面對道德困境中,才能看出人類最卓越的心靈在於「愛」。上帝賜給人類愛的能力,會是面對未來AI挑戰的重要關鍵。
洪英正、錢玉芬老師傾囊相授
AI素養,才是你的超能力!
以下四個重點,幫助你好好成為AI的主人──
1. 保持懷疑:不要盲信AI答案,養成「先思考、再驗證」的習慣。
2. 人際連結:再厲害的AI,也取代不了真實的友情與情感交流。
3. 升級技能:與其害怕被取代,不如讓AI成為你的助力,去做更有創造力
和判斷力的角色。
4. 守住價值:別忘了,AI沒有靈魂,只有人能帶來愛與倫理。
機智青年生活
頻道播出時間
每星期六19:00與你青春同行!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