節目表七天回看 紙本月刊訂閱 網路書店 客服中心 支持好消息
GOOD TV Logo
好消息月刊 | 傳播信心、希望與真愛的好消息
加入LINE官方帳號
關閉

青春期情緒風暴,是叛逆期或憂鬱症上門?

根據教育部統計,臺灣15-24歲青少年中,重度憂鬱症者高達8.66%,其中女生比男生多了2.5倍。在師長和父母眼中,這些處於青春期孩子的情緒常常像坐雲霄飛車,上下起伏、變化多端、捉摸不定又令人頭痛⋯⋯

青春期情緒風暴,是叛逆期或憂鬱症上門?

青春期的情緒為何這麼複雜?他們遇到低潮時該如何紓解?身邊的朋友和家人應該如何陪伴?這次我們邀請了臨床心理系教授陳坤虎、諮商心理師(高中資深輔導)陳玉芳、媒體人(家長代表)狄志為、年輕人代表林真、Yen,來一探究竟,聽他們談親身經歷和因應之道,期望幫助家長和年輕朋友們,在面對這段成長的必經之路,能走得更順利。

我的慘綠青春期

Yen在美國完成小學學業後回到臺灣,走進青春期時面臨了搬遷與文化的適應問題,還有師長視他為異類、學業成績堪憂、爸媽也常因不理解而責罵等境遇。高中時父母轉送他到加拿大讀書,儘管因此可以盡情與他喜愛的嘻哈音樂為伍,然而他的自我價值認可已經相當低落,加上遭朋友背叛,內心情緒經常衝撞,最後逐漸走入憂鬱症的世界,需要靠藥物來舒緩。

林真在單親家庭中成長,家裡只有她一個女生,進入青春期時面對生理或心理上的變化和疑惑,不知道找誰傾訴,除了發脾氣,似乎沒有其他管道能宣洩自己的情緒。在外面可以和朋友一起開心玩樂,回到家卻變成話少,只會以發脾氣來宣洩情緒的女兒。有一段時期,夜晚常睡不著覺,在自己混亂的世界裡惡性循環,甚至愈演愈烈。

陳坤虎教授指出青春期的孩子本來在身心各方面就比較活躍,個性外向的E人(Extravert,外向型人格)不會想太多,也蠻能自處,比較不會有憂鬱傾向;反而內向敏感,會東想西想的I人(Introvert,內向型人格),就容易走進憂鬱的迷思中。上帝創造女生的心思比較細膩,所以在憂鬱症的比例中,女生會較男生高。

陳玉芳老師說,社會主流比較無法接受人有脆弱或行為不受規範的一面,為了不讓別人看到自己的脆弱,而強裝出來的行為表現,加上不想示弱而向人求助的心理,有時壓力大到自己也解決不了,因此走向憂鬱而不自知。

叛逆?憂鬱?界線何在

父母都是愛孩子的,在這個特別時期,常因沒有經驗而找不到進入孩子心門的鑰匙,但基本上,父母都很期待能與孩子有美好的連結與溝通。

狄志為提到,家裡有兩個青春期的孩子,他和太太扮演不同的角色,軟硬兼施的教育理念,對孩子有不同的影響,但他認為面對孩子情緒化的表現時給予寬容、理解的支持,先緩和孩子的情緒,對孩子及後續的溝通都有幫助。

孩子的表現是叛逆或憂鬱?陳玉芳老師建議,可以仔細觀察孩子是否在很多方面都有點不同以往,例如本來感興趣的事不想做了;如果只是叛逆,應該是一時情緒失控,對自己感興趣的事仍然樂在其中。陳坤虎教授指出,如果孩子能維持一般的日常作息或社交能力,不至於足不出戶,那應該只是一時的叛逆。如果師長父母都未察覺異常,憂鬱容易一直擴大、延續,因此父母和師長介入並給予幫助,還是最好的解決之道。

Yen和陳真後來都因為基督信仰,靠著神漸漸走出憂鬱風暴,找到自己心緒出口的方式,如積極的自處能力、給自己正面加油打氣等等。相信藉由外力的介入幫助與自己正向面對,走出憂鬱絕非難事。


走出青少年憂鬱風暴  父母怎麼做?

◆  臨床心理系教授  陳坤虎
青春期的孩子與父母之間免不了拉扯和衝突,在這段時期中,如果父母能多給予孩子愛和包容,即便生活經常上演吵架戲碼,相信也不致推孩子掉入憂鬱的坑,但如果一味地忽略、不處理,孩子則容易逐漸走向憂鬱病症中。

◆  諮商心理師  陳玉芳
家有青春期孩子的父母要留意,當孩子願意說出心中紊亂的情緒,父母要學習傾聽,不要太快給予孩子評斷,這是很重要的支持態度。很多時候,父母的反應會是孩子以後是否願意開口的關鍵。

◆  主持人 高怡平
聖經說:「你不要害怕,因為我與你同在;不要驚惶,因為我是你的神。我必堅固你,我必幫助你,我必用我公義的右手扶持你。」(賽41:10)期許每個經歷青春期風暴的孩子與父母都能了解,有一位神願意永遠愛你、支持你!


家庭八點檔 轉轉發現愛

頻道播出時間
周一~周四20:00(首播)
周一~周四10:00、23:00(重播)


GOODTV+線上隨時收看

合作夥伴
合作夥伴