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臺灣,「肝病」一直被視為重大的健康問題,B型和C型肝炎長期受到關注。不過,隨著醫療的進步,與B肝疫苗的全面接種,當年的「肝病王國」稱號已經不復存在,甚至因為C肝特效藥納入健保,臺灣也正努力朝根除C型肝炎的方向走,預期今(2025)年就能達標。這個時間點甚至比世界衛生組織提出的2030年,提前五年時程,反映出臺灣公共衛生與醫療的領先地位。
為什麼C肝能根除?
由於C型肝炎病毒是一種RNA病毒。它無法進入宿主肝細胞的細胞核,主要在血液中活動,因此新的口服抗病毒藥物可有效清除血液中的C型肝炎病毒,治癒率高達98%以上。
相較之下,B型肝炎屬於DNA病毒,它能狡猾的躲藏在肝細胞核內,即便藥物消除血液中的病毒,這些冬眠的病毒仍可能使疾病復發。也因此目前對B型肝炎的防治,還是以新生兒疫苗來作預防,以及帶原者長期控制為主,難以完全根除。
輕鬆吃藥就能搞定的奇蹟
十多年前,治療C型肝炎主要靠「長效型干擾素」和「雷巴威林」兩種藥物,療程接近一年且副作用嚴重,許多病人無法堅持到底。但約在七、八年前,「C肝全口服抗病毒藥物」問世,帶來革命性改變。最初價格昂貴,一個療程需花費上百萬新台幣,令人卻步,不少患者甚至前往印度尋找更便宜的同學名藥物。
五年前開始,全民健保全面給付C肝口服新藥,一旦確診即可申請用藥,幾乎無需自費。這不僅大幅減少因肝硬化或肝癌帶來的醫療支出,也有助於阻斷病毒傳播,達到根除目標。C肝藥物治癒率超過98%,只需每天服藥持續8-12星期,加上副作用輕微,僅少數人會感到頭痛或疲勞,更沒有理由不接受治療了。
後C肝時代
雖然C肝病毒得以治癒,但過去曾造成的肝臟損傷(如纖維化、肝硬化)不會自動修復,因此治癒並不代表完全不會得肝癌,建議仍要持續追蹤,包括每半年抽血檢查肝功能和肝癌指標(AFP),每半年做腹部超音波檢查肝臟,以確保健康。
C型肝炎早期通常無明顯症狀,因此感染者往往在例行健康檢查時,才發現C型肝炎抗體呈陽性反應。為提升早期確診率,國民健康署針對45-79歲民眾(原住民40-79歲)提供終生一次的B、C型肝炎免費篩檢,協助民眾及早發現並介入治療。因此,如果您身邊還有親朋好友是C肝帶原者,或根本不知道自己是否為C肝帶原者,務必要請他去抽血檢查,好及早擺脫C肝的纏累。
關於C型肝炎,你應該知道⋯⋯
肝膽腸胃科
胡光濬醫師
Q:除了輸血,C型肝炎還有哪些感染風險?
A:C肝會藉由血液與體液傳染,過去最常見於侵入性醫療處置,如拔牙或早期重複使用的針筒與針具,因消毒不完全造成散播。過去臺灣C肝帶原率約3%,B肝約15-18%。其實與B肝不同的是,C肝垂直傳染率較低,約有二至三成感染者亦可自行痊癒。許多人其實無症狀,於檢驗時才發現抗體呈陽性,需進一步檢測RNA病毒量再決定是否進行治療,若RNA兩次檢測皆為陰性,就能放心。
Q:C型肝炎如果不治療,會有什麼後果?
A:C肝可能演變成慢性肝炎、肝硬化,甚至肝癌,部分患者還會直接從C肝發展為肝癌。罹患者不僅影響自身肝臟,還可能增加罹患糖尿病、失智症的風險。在沒有進行治療下,每年約10%患者會發展為肝硬化;若已造成肝硬化,則每年進展為肝癌的機率約為3-5%。這也是為什麼必須及早檢測、治療並清除病毒的原因。
Q:C型肝炎患者日常生活需要留意哪些事?
A:避免共用刮鬍刀、牙刷等個人物品,性行為也務必做好防護。選擇合規且確實消毒的牙科診所,如有刺青、穿環等侵入性行為,須注意器械是否妥善消毒,但一般性接觸如泡溫泉幾乎沒有風險。以下幾點也需要留意:
█ 日常作息:避免熬夜,讓肝臟有足夠時間修復。
█ 飲酒與用藥:不酗酒,用藥遵照醫囑並定期抽血監測。
█ 飲食:少吃油膩重口味食物,避開受黃麴毒素污染的花生、玉米等。
█ 健康管理:控制三高,維持均衡飲食。
以上都是保護肝臟、降低C肝併發症風險的關鍵。
愛+好醫生
頻道播出時間
周一~周四 19:30(首播)
周一~周四 11:00、周一~周五16:30、周六20:30(重播)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