相信大家都聽過「捐血一袋,救人一命」這句口號,今天藉由本集節目,讓大家更深入了解捐出去的血,真正幫助了哪些人,還有捐血時該留意哪些事。
一袋血可以救多少人?
無論是重大手術、大出血、癌症化療、罕見疾病,甚至是早產兒,很多人都可能在生命的某一刻,迫切需要輸血。然而由於捐出來的血有保存期限,因此雖然身邊的人都有在捐血,但實際上臺灣的血庫,仍經常處於「剛好夠用」的狀態。尤其一到寒暑假、春節期間,或天氣變冷時,捐血人數大幅下降,就容易出現血荒。
事實上,我們所捐輸的血,不只能拿來救「一個人」而已,因為一袋全血可分裝成三個部分:
1.紅血球:幫助失血、貧血患者,輸入紅血球以助攜帶氧氣到重要器官。
2.血小板:幫助白血病、化療病人預防出血。
3.血漿:提供凝血因子與蛋白質,對肝病或重大手術的病人很重要。
捐血勇士將寶貴的血液輸出,經過檢驗與分離之後,紅血球冷藏可以保存35天,血漿經冷凍可保存一至五年,唯有血小板保存期限特短,大約只有二至三天,由於保存時間最短,因此時常缺貨,鼓勵熱心民眾能在捐血時多進行「血小板分離捐血」。血小板分離捐血的原理,就是把血捐出後,經過離心分離萃取出血小板,再把剩餘的紅血球與血漿輸回捐血者身上,此過程約需兩小時,然而血小板分離捐血後不會造成貧血,因此每隔幾周即可再次捐血,也可幫助血小板庫存不至於告急。
「捐血」知多少:誰能捐?何時捐?
有人說捐血能「排毒、促進代謝」,這說法並沒有科學根據,但健康的人捐血後,骨髓會啟動造血機制,補足流失的紅血球。但捐血次數若太頻繁、平常飲食也不均衡,加上女性每月經期失血狀況,也可能出現缺鐵性貧血。因此,捐血越多越健康這種說法,還是要依捐血者體質和生活作息而定。
捐血者必須符合基本條件,包括年齡在17至65歲之間,男性體重達50公斤以上,女性則需45公斤以上;若要捐出500cc的血則需體重60公斤以上,身體狀況良好且血紅素達到標準。相對地,身體若遇發燒、感染或傷口未癒;拔牙後未滿72小時;睡眠不足或前一天熬夜;一周內有服藥或打針;捐血前八小時內曾飲酒,或有危險性行為及感染風險,包括B型肝炎、C型肝炎及愛滋病毒感染或帶原等,皆不適合捐血。
除此之外,女性月經期間可能會流失約100cc的血,若同時又捐出250cc或500cc的血,可能導致頭暈虛弱,甚至昏倒,因此月經期間也要避開捐血,尤其是流量多、平常就貧血的女性。捐血前都會填寫健康問卷,並由專人進行面談,以協助篩選不適合捐血的狀況。
對大多數人而言,捐血後日常生活幾乎不受影響;一周內盡量不要進行劇烈活動,並適時補充水分和電解質,有助身體恢復。女性因較容易缺鐵,捐血後可適量攝取牛肉或豬肝等富含鐵質的食物。除了紅肉之外,深綠色蔬菜也是不錯的選擇,但要避免攝取大量的茶或咖啡,因為這些飲品會抑制鐵的吸收。
若你符合健康捐血者的條件,也預備好心,不妨就找個時間,捲起袖子,成為默默救人的英雄吧!
關於「捐血」,你應該知道的事
血液腫瘤科 吳鴻誠醫師
Q: 以前捐500c.c.血都沒問題,為何現在捐血後會頭暈虛弱?是因為年紀漸長嗎?
A: 造成這類不適的原因,多半與捐血後沒有適當補充水分有關,導致血容量暫時不足。尤其捐贈500c.c.的血因失血量較大,更應該依照護理人員的指示,大量補充水分,最好是含有電解質的飲品,以維持血液循環的穩定。 更重要的是身體當下的狀況,特別需要觀察血紅素的濃度是否足夠。若血紅素充足,捐血後仍出現頭暈、虛弱,甚至需要躺半小時才能恢復,這種情況很可能是「出血性休克」的輕微表現,通常與血壓下降有關。 年紀漸長並非造成身體虛弱的關鍵因素,有些七十歲的長輩體能狀況好,還能參加路跑,體力甚至比年輕人更佳。只要血紅素達標、身體狀況良好,養成正確補水習慣,年齡並不是阻礙繼續捐血的原因。
愛+好醫生
頻道播出時間
周一~周四 19:30(首播)
周一~周四 11:00、周一~周五16:30、周六20:30(重播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