婦女停經後雌激素下降,身體免疫力產生變化,導致某些癌症的風險增加。本集節目邀請婦產科翁嘉穗醫師,帶我們了解停經後好發的三種婦女癌症:「卵巢癌」、「子宮頸癌」及「子宮內膜癌」。
卵巢癌:沉默殺手
卵巢癌通常被稱為「沉默殺手」,早期幾乎沒有明顯的症狀,直到腫瘤擴散才會被發現。而女性在更年期免疫力下降,導致卵巢癌的發生率慢慢提升。卵巢癌的發生與生育次數息息相關,從未生育或只生一胎的婦女,要特別留意並安排定期檢查。生育次數多可以降低卵巢癌的發生,因每次懷孕時會讓卵巢暫停排卵超過八個月甚至更久,因而降低卵巢受感染的機率。
如何面對卵巢癌?
1.定期檢查:定期接受婦產科超音波與血液腫瘤標記(如CA125)檢查,是初步篩檢的關鍵所在。
2.警惕症狀:若有腹脹、食欲下降、不明原因的體重減輕等現象應立即就醫。
3.預防方法:維持健康的生活方式,避免過度壓力,喜樂的心乃是良藥。
子宮頸癌:預防重於治療
相較於卵巢癌,子宮頸癌是可以透過早期篩檢與疫苗預防的癌症。人類乳突病毒(HPV)感染是子宮頸癌發生的主要成因,其他危險因子包括多重性伴侶、吸煙。自1997年抹片檢查普及以來,子宮頸癌的發病率已大幅下降,加上疫苗的保護,目前子宮頸癌已經跌出臺灣十大癌症的排名之外。
如何面對子宮頸癌?
1.定期抹片檢查:建議每三到五年進行一次,並搭配HPV篩檢,以確認是否有癌症風險。
2.接種HPV疫苗:適合青少年及成年女性,能大幅降低感染風險。
3.健康生活習慣:避免吸煙,保持固定的性伴侶關係,降低致癌因子的暴露。
子宮內膜癌:飲食與體重是關鍵
隨著西化飲食與肥胖率升高,子宮內膜癌已成為現今最常見的婦科癌症。當脂肪細胞將膽固醇轉化為雌激素時,過量的刺激會導致子宮內膜細胞的增生與突變,進而引發癌症。除了油炸飲食與肥胖等因素之外,家族中若有乳癌或大腸癌病史的女性,也需要特別警惕。
如何面對子宮內膜癌?
1.早期篩檢:婦科超音波即能作篩檢,有疑似症狀時可透過子宮內膜切片來診斷。除了定期接受婦科超音波檢查之外,若婦女有陰道異常出血,應立即就醫。
2.管理體重:肥胖是最主要的危險因子,健康飲食與規律運動能有效降低風險。
3.留意經期變化:停經後的異常出血是子宮內膜癌的早期信號。
癌症治療的新趨勢:標靶與免疫療法
癌症若能早期診斷,預先評估後較容易進行治療,恢復狀況也更好。婦科癌症治療一般以手術和放射治療為主,現今標靶治療與免疫療法亦可使用於卵巢癌與子宮內膜癌的病人,副作用相對較低,但價格昂貴,也面臨健保未給付的挑戰。
總而言之,更年期後的女性若養成良好的健康習慣、定期篩檢,並且對自己身體的變化有所警覺,就能擁有健康的人生下半場!
關於婦女停經後的癌症,你應該知道的事
專家 翁嘉穗醫師
Q常聽說婦女停經後要留意婦科癌症的發生,真是如此嗎?
A所謂的婦女癌症好發年齡,統計數字顯示五十歲更年期後達到高峰。此時期女性雌激素開始下降,身體免疫力也逐漸下降,癌症就悄悄醞釀。停經達一年就算是更年期的開始,一般人常誤以為停經後較不容易罹患婦科相關疾病,其實不然。尤其婦女體內的兩個卵巢、一個子宮和子宮頸這三個部位,正是癌症主要好發的器官;乳房部位的問題另歸類在乳房外科,因為乳癌的手術和許多治療細節,與婦女癌症不太一樣。
Q預防癌症最好的辦法就是定期健康檢查,在婦女癌症的健檢項目中有何需要留意?
A婦產科門診三寶為內診、抹片、超音波。有偵測敏感度比較高的抹片檢查,加上人類乳突病毒的偵測,預測率會更高,但這些需要自費。所謂婦產科超音波指的是骨盆腔肚臍以下的部位,不同於肚臍以上的腹部超音波,有性經驗的女性,則需要做陰道超音波,偵測子宮內膜和卵巢較為精準。此外,有人認為停經後這些器官都沒有作用,是否可以做預防性切除,但從醫療觀點來說,沒有需要性而切除子宮或卵巢所冒的風險,比不切除更大,因此醫療端基本上不會因為沒有適應症,就做一個不必要的醫療處置。
愛+好醫生
周一~周四19:30(首播)
周一~周四11:00、周一~周五16:30、周六20:30(重播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