你家是否有原本開朗的青少年,突然變得鬱鬱寡歡?原本溫和的孩子,突然一點小事就暴怒,甚至拒絕溝通?這些變化或許只是青春期的小叛逆,但也可能隱藏更嚴重的問題:青少年憂鬱症。
青少年憂鬱症兆
青少年憂鬱症與成人的憂鬱症不太一樣,他們不見得會展現憂愁的表情,反而常透過外在行為,如:易怒、煩躁、與家人衝突增多,來反應內心的痛苦,甚至可能做出自傷的行為,如割腕等。因此,若家長觀察到孩子的行為、情緒或生活習慣有以下明顯的改變,可能需提高警覺:
• 情緒起伏劇烈,容易暴怒、煩躁
• 行為改變,如過度衝動、出現自傷行為
• 學業成績明顯下降
• 對原本有興趣的活動失去熱情
• 食慾明顯降低或增加,體重大幅變化
• 睡眠出現問題,如失眠或嗜睡
• 對未來充滿絕望感,甚至有自殺的念頭
觀察到孩子有這些現象時,務必及早尋求專業協助。
父母的面對與處理
對於陷入憂鬱症的青少年,家人常會自亂陣腳,有時言多必失,反而幫倒忙,帶給孩子二度傷害。其實應該將治療的部分交給專業醫師,父母扮演的關鍵角色,應該是多陪伴與傾聽。
1.尊重孩子的情緒
當孩子不願開口時,請給予足夠的空間與耐心,避免過度逼問。告訴他們:「當你準備好想說的時候,我一直都在。」讓孩子感受到你的支持。
2.找到共同話題
慢慢找到他們感興趣的話題,如電玩、運動、明星等,透過共同的興趣建立連結,有助於打開他們的心房。
3.創造愉快的相處時光
安排輕鬆愉快的家庭活動,減輕緊繃的親子關係。例如,若孩子喜歡韓國明星,可以規劃一次韓國旅遊,藉此機會拉近彼此距離。
4.父母本身的心理健康
除此之外,由於父母與孩子的情緒會互相影響,因此大人也需積極照顧自己的心理健康。透過信仰的支持,與正向的朋友聊天,參與家長支持團體,或是尋求專業的心理諮詢,盡可能幫助自己保持良好的心理狀態,以免親子互相拖累,造成更大的傷痕。
勿排斥藥物
許多家長排斥孩子接受藥物治療,是擔心會產生依賴或副作用,也怕孩子將來需要一輩子依賴藥物。但事實上青少年憂鬱症若能及早治療,大多數情況下不需要長期服藥,僅使用在這段荷爾蒙混亂的時期,幫助青少年度過情緒低潮。透過專業的心理諮商和必要時的藥物治療,不只讓孩子度過情緒風暴,也趁他們年輕時,學會一輩子都需要的情緒管理技巧。
同時,在青少年服藥過程中,鼓勵他們勇敢地表達自己的感受,包括談論服藥後身心感受的優缺點,並持續與醫師保持良好溝通。父母要反覆讓孩子清楚明白:無論他們的情況有多麼起伏多變,父母的愛始終如一,不會改變。
陪伴孩子度過憂鬱期,是一個辛苦的過程,但只要我們走對方向,提供溫暖、安全的環境,配合專業人士的協助,孩子終究會走出陰霾,恢復陽光的笑容。
關於青少年憂鬱症,你應該知道的事
精神科主治醫師 簡意玲
Q:父母不是心理師或精神科醫師,在忙碌中難免說錯話,讓孩子誤以為不被信任,親子關係也因此緊張。父母是否該自我進修,努力成為心理專家,還是該倚靠專業人士來維繫親子關係?
A1. 尋求專業協助,有助釐清關係
當親子間溝通卡住時,透過心理師或精神科醫師這樣的第三者協助,能幫助雙方釐清誤解、找到改善關係的切入點,是很實際的幫助。
A2. 專業不是萬靈丹,關係仍需時間醞釀
不是所有問題都能靠專業立即解決。即便是心理師當了父母,也會遇到與一般家長相同的難題,因為親子關係牽涉情感深層互動,本來就不容易快速處理。
A3. 做父母的,不需要完美 但需要照顧好自己
孩子的成長是一段長時間的過程,父母不需要成為萬能的專家,但要願意學習、調整,也要懂得照顧自己的身心,才能有力量陪伴孩子走過高低起伏。
愛+好醫生
頻道播出時間
周一~周四 19:30(首播)
周一~周四 11:00、周一~周五16:30、周六20:30(重播)
GOODTV+線上隨時收看《愛+好醫生》